青山水乡,孙权屯兵练武,宋元军队激战,诗人李白、诗人陆游也曾沐浴。然而,让这个地方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苏联专家考察,这片位于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定为武钢的建设基地。新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从此,“钢铁城”拔地而起。
鼎盛时期,青山区工业产值曾占武汉市的三分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繁华的“钢城”,变成了“坐青山看青山”的“灰城”。穿越了钢铁火力的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能在千年古镇享受“青山绿水”呢?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青山区大街小巷,探寻这个重工业基地的“面貌”之路。
无人机拍摄的武汉市青山区全景。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避江”到“享水”,这江滩非同凡响
樱花、海棠、玉兰……春天三月,7.5公里的长江岸线繁花似锦。河边4米宽的红色塑料步道上,大人小孩追逐嬉戏。每到周末或长假期间,青山河滩的4个停车场、近2000个车位几乎停满。在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里,市民可以亲近自然,忘却烦恼。
几百年前,在这片滩涂上,人们忙着围垦、抵御洪水。由于青山地势低洼,河道变化较大,每逢洪水时往往成为重灾区。这条河“连接”了现在的沙湖和东湖地区。数十万英亩肥沃的农田变成了湖泊。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武汉就至少发生过92次水灾。
新中国成立后,满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武汉人民开始建设这座破败不堪、待修缮的城市。数千兵马奋战洪峰,打桩还土填坡,使堤防比洪水前更高、更坚固。此后,长江武汉青山段堤防多次加固,堤顶标高已达32米。
“当时的河堤就像一道‘土墙’,将河流与城市隔开。”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青山河滩,71岁的摄影爱好者赵志刚翻遍了自己积累的影像资料,却没有找到一张有效的照片。 “堤岸又陡又窄,雨天全是泥,晴天灰蒙蒙的,很少有人来这里。”
在追求GDP快速增长时期,原本美丽的长江岸线逐渐被30多个沙场和码头侵占。河堤上,经常可以看到运载沙石的大卡车来回飞驰,道路崎岖不平。河面被各种运输船舶排放的油污和生活污水染得色彩斑斓。
为消除原堤段渗漏隐患,改善武汉河岸环境,武汉市于2013年启动青山河滩涂整治工程,通过实施防洪清障、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景观绿化、其他工程措施,对沿线原有河岸进行了整治。工业码头、碎石码头已退出河滩,部分相关设施设备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印记得以保留。
跟随游客,记者从建设三路路口进入青山河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巨大的塔吊。在整修过程中,这座来自1990年代内河码头的“举重冠军”被特别保留下来,成为游客拍照的热门打卡地。
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旗下碧水集团青山河滩项目负责人殷震表示,不仅是这座塔吊,青山独特的历史印记有相当一部分都在这座塔楼中得到了体现和保护。景观设计,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作为代表性景观。
无人机航拍青山河滩。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空中俯瞰,青山河滩就像一条生态绿带,连接着长江和城市。秘密就在于河滩停车场最深处的厚厚钢筋混凝土防渗墙。尹震拍着墙说道:“墙的另一边是河,这堵防渗墙将河与城市隔开,这是武汉第一条缓坡堤,通过保持原有堤的高度而外路堤脚,则缓坡前进约20米,向临江大道一侧“植入”了高10多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渗墙。堤内,确保防洪安全。
此次改造规划意味着青山河滩将“长”入城市,这一度让设计师们担忧不已。最终,武汉市政府决定,“与其有一座无法通行市民的高堤,不如推倒高墙,让堤坝张开双臂”。
坝顶设计为蜿蜒、无障碍的道路。沿着小路行走,绿树成荫,鲜花簇拥。堤上精心设计了水杉、香樟、杨树等防浪林带,模拟天然山体的起伏层次感,颇有“堤在林中,却似堤”的韵味。但不是堤坝”。
匠心不仅在你的面前,更隐藏在你的脚下。作为湖北首个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河滩,大面积铺装的透水材料让河滩能够自由地“呼吸”。每当下雨,雨水通过导水盲沟、盲管流入近2万平方米的雨水花园和生态草溪,最终补充到地下水中。即使雨后放晴,人们在河滩上玩耍也不会感到地面湿漉漉的。
无人机拍摄的武汉市青山区全景。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洪水泛滥,到年复一年的和平稳定;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历经沧桑的田野不再是抗洪险滩,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色彩斑斓的画廊。武汉市青山区水务和湖区局工作人员介绍,河滩共建设滩涂公园2039亩,总绿化率超过80%。年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量约2400吨。
“河滩的变化,是亲水和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青山区政府负责人表示,河滩的作用不再只是抗洪,更是以水的灵性帮助滋养城市,让自然与城市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和人。
2017年,青山河滩涂改造项目荣获国际C40城市奖“城市未来”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项目。如今的青山河滩已成为该地区的一个生态品牌。它的蝴蝶效应正在影响着青山,推动着该地区的经济和生态变化。
戴家湖五变见证发展绿色转型
“20世纪50年代,这里是清澈的湖水,1970年代,这里是一滩煤灰,1990年代,这里是一座黑色的山,2000年代,这里是一堆垃圾。”这个曾被青山人民口耳相传的“主角”,就是位于青山建设十路的戴家湖。
在武汉,很难找到一个与戴家湖有同样命运的湖泊。它的五次转变,见证了青山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全面转变。
20世纪50年代,水域面积973余亩的戴家湖与数公里外的长江、阳春湖、东湖形成了南北走向的水系。湖中盛产的鱼、虾、莲藕等是当地人民的重要生计之一。
航拍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公园(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青山作为武汉市中心城区之一,由武钢股份公司建设,随后又先后建设一冶冶金有限公司、武汉石化公司等12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461厂、471厂、青山造船厂相继建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钢铁冶炼、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体系,成为全国知名的钢铁基地和重化工产业集群。戴家湖也由“农业户口”升级为“工业户口”,规划为青山热电厂生产用地。
随着“十里钢城”的蓬勃发展,青山热电厂产生的大量粉煤灰无处可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戴家湖成为倾倒粉煤灰的“理想”容器:几条管道从厂区连接到戴家湖,日夜排放黑色砂浆。
20世纪70年代,灰色的泥浆取代了过去清澈的湖水,湖水变成了煤渣填埋场。戴家湖这个“湖”从此消失了。戴家湖的悲惨经历还远不止于此。 20世纪90年代,由于倾倒粉煤灰堆积不断增多,戴家湖又变成了“戴家山”:十几米高的粉煤灰堆一度“决堤”,粉煤灰沿着决口染成了黑色。和平大道。
2002年,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一批新型建材厂开始尝试利用粉煤灰制砖。粉煤灰,曾经被视为工业垃圾、被大家所厌恶的东西,突然变得“酷”起来。几年来,坑深达十余米,灰烬积存,雨水积聚。 “岱家湖”仿佛又回来了,但再也没有恢复原来的碧水、鱼儿畅游的景象。
“每年吃半块砖,喝洗脚水,叫青山,其实是‘灰城’”,这是青山人的自嘲。青山区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煤炭消耗量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区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长期处于全省垫底。
“以前是为了发展而牺牲生态,现在要发展,就必须把生态找回来。”青山区委负责人表示,青山决心摆脱“黑灰”形象,重拾绿水青山。
无人机航拍青山公园(2022年10月31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用大针弯一根针,用缝纫线扎起来,绑在竹竿上,就可以从湖里抓鱼了。”青山区桥头村居民杨国旺小时候曾到戴家湖钓鱼。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又在戴家湖等钓鱼了一辈子,从一个小孩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2013年12月,计划投资7000万元的戴家湖公园建设项目破土动工。经过16个月的精心建设,在完成粉煤灰清除、生态修复、水体修复、景观整治后,戴家湖完成了第五次“变脸”:湖水重新清澈,盛夏荷花盛开,还有草坪,孩子们可以自由奔跑……
“小时候经常梦见戴家湖,梦见划桨的美好时光。虽然它已经经历了灰色时期,但我很幸运看到它恢复了波光粼粼的样子。”作为戴家湖公园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7岁的胡生见证了戴家湖一个甲子的传奇命运。每次给大家讲解戴家湖公园的历史,胡胜都会给大家讲这句口耳相传的顺口溜,但新版本却加上了一句“10年代的公园”。
作为武汉首个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建设的城市综合公园,戴家湖公园与毗邻的青山公园构成了武汉最大的单体“绿肺”。不仅成为周边10万余居民健身休息的好去处,还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典范奖”。
重生的戴家湖公园并没有掩盖其“灰色历史”。公园北入口保留了一面长10米、高2米的粉煤灰展示墙——“灰烬上的花园”,让大家知道绿化来之不易。
生态兴则文明兴。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等待“盼青山”转变为践行“保护青山”。
10年来,青山铁拳出击,关闭搬迁清江化工公司、青山冶金化工厂、华美饲料公司等一批排污企业,搬迁拆除沿江砂石码头23个,协调春笋集团腾出2.5万平方米规范绿地,完成绿化建设,清除灰渣63万吨国电青山电厂...
重击之下,“灰色城市”的灰尘慢慢被拂去,逐渐显露出它原来的绿色面容:辖区空气质量合格率从33.7%提高到76.2%,优良天数增加149天;不少湖泊水质由劣Ⅴ类改善,明显提升为Ⅴ类、Ⅴ类。五年来建成公园1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14平方米,位居武汉市前列。
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和韩国石化和化工厂区域全景。 (新华社发/付松摄)
从天兴洲顺流而下,青山区东北部的一家沿河工厂里,几只水鸟从绿荫成荫的植物旁掠过,各种锦鲤在符合处理标准的排放池里自由自在地游动,万朵鲜花盛开。种植在道路两旁。竞相展现自己的美丽。街对面是密密麻麻的银色管廊和几座近百米高的乙烯塔。生产设备满负荷运转,每年有近百万吨“化学母粒”从这里运往全国。
“自建厂以来,我们的环保总投资已超过20亿元。”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夏同生表示,通过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新设备,这个中韩在全球能源化工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行业对外污水、废气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明代学者王士祯迷恋青山美景,写下“武昌在前,不去往,爱青山吉,住青山”的诗句。如今,远远望去曾经驻足的青山集,河水绿意盎然,乙烯塔前白鹭飞翔,现代工业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
2020年初,湖北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武钢大数据中心一期在青山正式启动运营。 “大数据中心属于高耗电项目,且中心位于武钢厂区,利用钢厂富余电力,对于客户来说,能源安全性高,电费便宜”。武钢大数据产业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明星介绍。
随着城市形象不断提升,青山区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奥山世纪城、武商城奥特莱斯、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入驻,扬子云通、珀斯钢琴、黑芝麻科技等新技术企业落户。成群结队而来。经过多年努力,青山区二三产业结构比由78:22优化为61.7:37.3,昔日的“红钢城”转变为“青山绿城”。
2022年,青山区工业技术改造投入位居武汉市第一,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7家,增长46.2%。在创新力量的驱动下,青山区GDP突破900亿元大关,正加速迈向“千亿城区”。
家在绿水青山旁,人们被和煦的春风包围着
初来青山,首先吸引你的就是街区内的一系列地名:建设一路、工人村街道、厂前村、简易村、自建村……各个地名、街道名都是盛世的痕迹。 。
长前村因位于武钢厂前而得名;简易村源自武钢建设时期工厂工人及其家属居住的简易工棚;自建村一、自建二村、自建村三是由单位备好材料,工人们自己建造房屋,并按照建造的时间顺序命名……
为了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20世纪50年代,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多名产业工人聚集在武汉市青山区。随着高炉和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新的钢铁基地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不顾规划设计,日夜修建大量简陋工棚和村庄,包围厂区,逐步形成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以前晚上消防车熄火的时候我很害怕,就跑出去看。”在青山区工人村街道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刘桂花回忆,她一家六口人,三代人,多年来一直住在34平方米的工棚里。 。 “当时的房屋大多是青砖、石棉瓦砌成的,而且分布密集,如果发生火灾,就会被‘烧毁’。而且由于没有排水系统,一旦下雨,低地房屋将被摧毁。”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低矮简陋的平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逐渐变老。进入21世纪以来,仍有13709户4万余人居住于此,约占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来自低收入家庭,其中数万人的居住面积不足50平方米。由于地势低湿、配套设施较差,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
为了弥补对棚户区居民的“历史欠债”,从2006年开始,武汉市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下,开始逐步探索“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的青山棚户区改造模式。投资。破旧的棚户区通过拆除重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社区。
如今的工人村街道、建筑物外墙翻新如新,幼儿园、活动室及配套商业设施一应俱全。社区实施海绵工程,铺设透水砖,改变了雨天污泥与积水混流的状况。绿化带重新种植了紫薇、栀子、桂花,加上原来的枇杷树、柑橘树,看起来就像一个花果园。
从34平米的棚户区到86平米的电梯间,从破旧的棚户区到绿草如茵的现代化社区……回望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作为一个搬回来的社区2015年来到清河公馆,第一批住户中的刘桂花满面笑容。
武汉市青山区棚户区居民在清河居社区活动中心练习舞蹈(2019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作为最后一个棚户区改造住房项目——清新居社区于2016年底启动搬迁,青山区1.37万户棚户区家庭终于告别了“忧心之家”,搬进了现代化、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社区。设施。
清一居、清惠居、清康居、清河居、清雅居5个“清”字头社区,形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搬迁社区和武汉市最大的公共租赁住房社区。圆了大家几十年来等待的安家立业的梦想。一些搬入新居的居民总结道:“这不仅是‘青山’的‘绿’,更是‘青春’的‘绿’,更是‘绿色历史’的‘绿’! ”
从大院到新型社区,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善而“增长”,过去粗放的社区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褪去了“大院熟人”的余温。同时,低收入弱势群体众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的改变未能改变一些不良习惯……这已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社区治理的难点。
面对新形势,青山区把解决居民琐事问题作为大事,创新社区治理体系,让居民通过“天天敲门团”、“顺顺吧”等途径解决纠纷上门。 “好工作队”,提供“4点30放学”、“社区美味食堂”等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老人提供关爱和就餐,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感和幸福。
“现在小区周边超市、药店随处可见,学校、医院等设施齐全,去年还修建了地铁到小区门口。”刘桂华笑着说,从棚户区搬到高楼后,他很满意。没想到,这几年,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年来,社区陆续安装了高空探头、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能电梯,新建电动车停车位300多个。”武汉市青山区清河居社区党委书记桂晓梅告诉记者,一系列群众急、难、急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被一一解决,细化、细化。智慧正在延伸到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
市民在青山图书馆读书。 (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上一代人怀着“钢铁过江”的雄心齐聚江城。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再次涌向青山。吸引他们的是宜居、宜业、宜乐的居住环境。有朋友问,遇见青山该从哪里开始呢?青山人会自豪地告诉您:
——前往位于繁华商业区的青山区图书馆。圆顶、中字吊灯、白色螺旋楼梯等独特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时光隧道”。创新的“场店一体化”运营模式,让读者可买、可借、可“预约”。作为武汉中心城区最大的区属图书馆,藏书39万册,面积8600平方米,足以让数千人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前往即将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武钢文化旅游区。触摸武钢一号高炉废墟前的屏幕,体验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震撼。然后前往现代化炼钢控制中心,体验点击鼠标处理钢坯的智能化。在同一个空间,见证历史与科技的交汇。
——前往由苏式民居改造而成的文化旅游新地标“红楼”。有随着日落而打烊的“友信”咖啡店; “最美书店”钟书阁,红砖墙,用数以万计的书籍和镜子,营造出光影的海洋;以及展示老房子改造和修缮的实物模型。过程,一个帮助青山人留住乡愁的“修复实验室”。
……
新增的文化地标和日益丰富的公共设施,正在将这座钢铁与火的工业城市变成诗意的栖息地,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家周围绿水青山,人周围有和煦的春风。”清河居社区广场的一个亭子上,挂着这样一幅居民创作的对联。青山人用几十年的时间体验感受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理念,今天更加深信不疑。
“我看到了青山如此迷人,我也料到青山也会这样看我。”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人们欣喜地发现,如今的青山,已经摆脱了水灾频发的不安,一扫“烟尘扑面”的疲惫、“脏乱差”的破旧模样。已经消逝了,最后它带着微笑站在了长江之畔。
在这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新城里,新的诗篇不断诞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xsgy.com/html/tiyuwenda/9462.html